7.16.2012

京都味紀行:雨夏的香魚回憶(吉兆)





聽蟬鳴聲響,令人想起往年在京都的香魚回憶



遊歷異國既能「增廣食聞」,亦碰上難忘的體驗,記得年前人在京都的美食區祇園,雨下得很大,情急之際借了店子一角避雨,以簡單的英文跟侍者說明「來意」,他們不僅沒趕客,還送來毛巾和熱茶,人在異鄉竟碰上本地也少遇到的禮待;東洋的誠意,促使我在這裡進午膳,以報一茶之恩。


京都料理店不會「地盡其用」,讓客人在舒適空間用膳。
明治維新前,首都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文化與軍政中樞,當地的文化氣息,在亂數下碰到的料理店也能感受,細看女店員的古典和服,簡約卻花心思設計的裝潢,優雅並帶自然氣息,是文化與自然的結合,話說回來古日本文化,人與自然界的平衡亦源於孔孟哲學。


充滿季節味道的點心。
由生食步進烹調,日本料理也受到唐朝文化影響,現在京都仍保留著精緻,擺設如點心的料理。雖然身在的「吉兆」午市只供應和式便當,談不上京料理的高規格,但我所嘗的小吃拼盤,七款食材獨立處理,各富食味


不同食材也各富鮮味和質感。
不僅艷麗,味道亦討好,令人眼前一亮的和果子。
野蔬表現了清爽質感,熟蝦的鮮味比本地已很好「灘萬」更好,而廚師取果肉作成果凍,其殼放上巧切的魷魚粒,加上海苔增鮮,是妙手用心的美點。


恰如其分的清酒。
嘗過前菜,侍者建議嘗一口清酒,清新味蕾,和食重味亦更重於廚心在客;單是這一幕,已令我更難在香港推介像樣的日本料理。


又說刺身料理,食材既講時令和新鮮度,作為「料理」重要部份,料理師絕地省油燈,比方伴刺身的夏天鰻魚祭主角鱧魚(鱔),落刀數十次去掉幼骨,燙川後冰鎮使之曲卷起來,錦繡若花,既漂亮而肉質爽柔;見識了當地人的認真,也難怪熟知日本料理的KC,談起「厚切」三文會有那麼大的感觸。


在香港最好的,也欠上獨特的煙燻香氣。
季節料理令人不忘還有香魚,規格是這樣的,香魚燒好後置在陶器上,而陶缽燃著木炭以熱力迫誘出葉子香氣,令當地產當地嘗的川溪之鮮,多添煙燻的香氣,美味難忘。



主食,已不用說和牛滋味,單是以釜飯形式代替電子飯煲,為每位客人獨立燒煮的米飯,已令人感動。


冰羹,道理和車品品喝冰啤酒配「冰杯」道理一樣。
及至餐後的甜品,奉上的匙羹亦先冰雪,這樣的抹茶紅豆冰怎會不好吃?


雨下,仍等待著曙光。
日本料理的文化,在心,也是本地市場最欠乏的元素,新晉日本料理如百花爭鳴,卻未見真正曙光。


回到酒店,才發現原來是《米芝蓮》一星推介,配套的學問,值得本地餐廳偷師。


吉兆 HANA KYOTO KITCHO

地址: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大和大路四条下ル
電話:075−531−1500
時間:11:30-15:00(14:00/LO)、17:00-21:30(20:00/LO)
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