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22.2016

川菜勿失其真@雲陽

有幸遇上一位有趣的大人物,對於保留家鄉味道執著,而離家出走半年巡迴世界各地作客籍廚師,為的是告訴異國朋友,川菜不獨一麻一辣,「一菜一格、百川百味」這是四川川菜博物館首席烹飪師汪傑師傅的理念。


汪師傅一針見血指出,川菜以口味變化見長,辣雖為本體卻非一切,需配合麻香、麻勁,混合鹹、甜帶出鮮味,再憑料理人的手藝展現出食材嫩、脆、燙、活的質感,「麻、辣、鮮、鹹、脆、嫩、燙、活」活現出鮮味,才是古典川菜的根本型態。
93年遠赴捷克首都布拉格成立當地首間成都菜館,把蜀府文化殖根於川菜方興未艾的東歐保守國家,徒弟遍及日本、加拿大的中國烹飪名師,這回作客本地歷史最悠久的川菜專門店「雲陽」,源於曾為英女皇主理的川菜宗師德哥打出友情牌,兩位前輩概嘆近十年川菜淪為「一辣蓋百腥」的墮落文化,昔日以錯綜複雜的味型而自傲於國際文化,不復還。

汪師傅專程由家鄉訂來五年熟成郫縣豆瓣醬,每斤逾HKD400。
川菜在香港早已深入民心,據一代廣府食家江獻珠女士記述早於1930's抗日將軍譚啟秀夫人,已在灣仔莊士頓道開設川菜館「蜀珍」,昔日是家常珍味,麻婆豆腐、回鍋肉為主;百年之後,我們所認識的只剩紅油為主水煮系列。市場口味交替,可能是紅油辛辣直接衝擊大腦,一紅一辣鮮明易辨,更大原因是天然醬料難求。



川菜調味靈魂郫縣豆瓣醬,是提鮮之源,據汪師傅說真正的四川豆瓣醬,須以五年時間作天然熟成,經「翻丶矖丶露」工序,每天由專職人士早上人手「翻」撥使豆更平均受風,下午「曬」太陽作熟成然後收藏起,清晨放出來吸收「露」水滋養豆醬發酵更好,由鮮紅熟成至深褐色並帶濃烈鹹香,須經最少1,820天餐風飲露的醇釀。

今天有幸能夠跟當代國家級川菜大師,來自四川川菜博物館主理人汪杰師傅,入廚房見識名師親自炮製地道料理~蜀中第一菜.回鍋肉。
曾招呼過英女皇及威靈頓公爵等皇室人員的雲陽主理人德哥告訴我,四川第一道名菜要數回鍋肉,相傳是福建人祭祖後,以經氽水的五花腩切片煸煮,後來有位叫陳逸先的閩人把這道家鄉文化帶入四川,經改良而成我們所認識的四川回鍋肉。
汪師傅與德哥笑說,它的重要程度如麵包師視之如珍的老麵種、潮州人的遠年滷水膽,由於每年產量極少,兩位大師亦不捨得亂花,用時把少量「醬膽」混合新醬,再加上二荊條等辛辣香料加工而成,每位料理人亦有自己一套風味,是祖傳的媽媽Recipe


絕世陳麻婆豆腐(Classic Mapo Tofu with Minced Beef in Aged Chili Bean Paste),首次嘗到如此稠身的川風豆腐,汪師傅說豆腐須先以鹽水處理,烹調過程中要埋三次芡把汁醬收緊至極度杰身,令味道更為鮮明,加上以五年天然熟成的郫縣豆瓣醬調味,個性極為出眾。
郫縣內的犀浦鎮為盛產蜀府醬油之地,犀浦龍躉翅,主理人德哥說這道菜曾經消失一時,傳統以鰱魚(貌若順德大頭魚)入饌是當地名菜,在香港就改用肉厚的龍躉,屬於家常味型,主要調料為五年陳郫縣豆瓣醬、上好四川醬油、泡椒,酸辣中帶鮮味。 
大師的國宴菜單內料理,比方犀浦龍躉翅、回鍋肉、麻婆豆腐等,味型各異但會用上陳年豆瓣醬,帶出鹹、鮮及芳醇風味,川菜勿失其心,說的大概是承傳300多年蠶豆釀製文化。
百川百味推介(期間限定供應至6月19日)



鮮辣蕨根粉(Chilled Fern Root Noodles in Red Hot Chili Sauce),限定菜式的涼菜中以這味最辛辣,用的是新鮮紅椒、蒜粒、香油而造出酸、鮮與辣辛香的複合味型,聽說以蕨根做的粉很健康(其葉含豐富葉綠素有止血作用),是當地人甚愛的一味餐前醒胃菜。
椒麻鰻魚(White Eel Slices Tossed with Spring Onion and Sichuan Peppercorn),超愛這道以藤椒煉成的油,配以細蔥製成椒麻味型涼菜,這香油獨立吃會有澀味,師傅巧妙地配以油份重的白鱔(起雙飛水肉質脆嫩)後,竟嘗出香而不嗆喉的花椒清雅風味,趣味十足。
宮保幼雞丁為傳統的川菜代表之一,採用富彈性小公雞肉,屬於帶果甜的荔枝味型。請教過汪師傅關於湖南與四川辣之別,他說川菜辣中帶甜,料理師會加入甜度較廣東砂糖低的四川白糖,以平和鮮椒的辛辣嗆喉感覺,也是粵菜料理師所說的五味調龢之道。

雲陽
地址 :香島銅鑼灣勿地臣街1號時代廣場101001B號舖
電話 :2375 0800

No comments: